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系列——田庆璋篇
2021年8月19日,新葡的京集团8814暑期“三下乡”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实践团邀请田庆璋老师到他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新葡的京集团8814小工厂,并对田庆璋老师进行了专访。
我们了解到,1952年开始进行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年田庆璋老师进入东北农学院学习,当时的农业教育处于萌发阶段,东北农学院只有修理班和农业应用班。一直到成立了石河子农学院农机系,田老师到石河子任教。田老师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主要致力于拖拉机节能改造和修理,当时拖拉机动力低,设备不好,为了满足当时生产生活,就需要对拖拉机进行马力改造。现在对于拖拉机而言已经从当时维修演变到直接换件修理,如今大机械的更新换代,离不开农机专家的不断钻研。
田老师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作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并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当时冬修实习是到周边修理厂实习,所以田老师提议建立实验室,并得到院系大力支持,随后新葡的京集团8814小工厂建设成功,为农机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条件。田老师说,只讲课达不到效果,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一系列学习,没有实践很难做成事。
此次访谈结束,让我深刻认识到老专家的不易与艰辛,为兵团农机做出的贡献,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砥砺前行、全心全意服务于兵团农机,为兵团农机做贡献。作为后辈的我们在现在优越的实验与学习环境下,更应该发挥农机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兵团农机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系列——吴允光篇
2021年8月20日,新葡的京集团8814暑期“三下乡”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实践团对新葡的京集团8814已退休教师吴允光老师进行专题采访。
一开始,吴老师就为我们强调“兵团人从零开始走出一条十分艰苦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从那时起兵团领导就非常重视农业的机械化。1952年,在王震将军的领导下成立了八一农学院,后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农机系正是从这时开始起步。后来,由于兵团缺少人才培养基地,这支拥有“南泥湾精神”的部队决定建立一所新的大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兵团农学院。紧接着,吴老师又为我们讲述到关于汽车拖拉机电气设备方面的发展历程,当时农机系在电工教学方面可谓是一穷二白,师资力量非常匮乏,吴老师便以电工教研组第一人的角色投入到电工教学中。截止1966年,电工教研组已有七八位专职教师,师资力量在当时可谓雄厚。
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吴老师以及电工教研组的另外几位老师认为应当开展计算机的相关教学,以助力农业机械化教学的发展。在他们收集到一些软件方面资料的同时,最重要的硬件设施缺失的问题出现在他们面前。当时整个农机系的教学经费都非常紧张,在经过大家的讨论分析之后,一致决定拿出相当一部分经费购置两台8寸的计算机,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他们与时俱进的想法为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奠定了基础。
最后,当吴老师谈到他对当前农业机械发展的认识时,令他感受最深的是采棉机的快速发展。据吴老师讲述,1957年他曾参与到新疆引进第一台采棉机的过程。前两年当他看到最新型采棉机工作的场景时,不由得对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发展感到非常欣慰。吴老师在对我们这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寄语中说:“希望你们这一代人脚踏实地的去做事,帮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更好!”。
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系列——严晋芳篇
2021年8月20日,新葡的京集团8814暑期“三下乡”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实践团对新葡的京集团8814退休教师严晋芳老师进行了专访。
严老师说,在高中毕业后,她听同学说,学习农机专业在收获季节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服务,抱着走遍祖国南北的想法,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农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她在农村调研时,看到农民异常辛苦,更坚定了学好农机,服务社会的信念。
1965年毕业之后,严老师坚持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新疆。在兵团农学院一直从事机械制图教学工作。严晋芳老师说,教学过程困难重重,教学所用到的教具、挂图等模型几乎全为自己动手制作。学机械制图必须要有好的立体概念,模具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为了能制作更多的模具,严老师跟着木匠去学习木工。制图每节课的时间本来就短,为了节约时间,更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严老师通常都是提前一节课将4块黑板画好图纸底板,在讲课的时候再将图纸加深,对此严老师从未喊苦说累。
在谈到对从事农业机械的工作者寄语和期望时,严老师说,在学生培养方面,不仅仅是给学生教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管今后在哪个岗位,都能迅速适应。除此之外更是要着重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啊,是他们这样的人抱着建设新疆、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时代赋予了青年责任,青年就应该激发自己的热情,回馈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系列——贾首星篇
2021年7月19日,新葡的京集团8814暑期“三下乡”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实践团对新疆农垦科学院贾首星老师进行了专访。
我们了解到,1978年,贾首星老师进入大学课堂,学习阶段喜欢无线电和机械,1982年8月到现在一直从事农业机械设计与推广。
贾首星老师回忆当时,绘图工具只有绘图板、丁字尺、圆规,作图效率低下而且精度差,后来才用到绘图仪。当初下地都是骑自行车,有时晚上12点从地里回来,一个星期要骑一两个来回。谈到贾老师最引以为傲的,便是饲料加工设备技术改造,当时相关设备兵团总共72套,贾老师团队改造的便有54套,应用于第一、二、三、六、七、八、九、十师等地,应用广泛。当问到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时,贾老师说,“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工作才有显著成效”。
谈到兵团农业机械发展时,贾老师说,“首先认识到兵团农机有广阔的天地和很大的发展前景,农业机械是大有作为的产业”。贾老师认为农业机械要跟随兵团大农业角度,农机服务于大农业。立足于农业与信息产业相结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补短板、寻找切入点。
当谈到对从事农业机械的工作者寄语和期望时,贾老师说道:我们要热爱此行业,愿意为其奉献青春与热血。干一行,爱一行,我们要发扬“钻进去”的精神。此次访谈之后,对贾老师只有满满的敬佩,兵团农机能够快速发展,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农机专家在。他们全心全意服务于兵团农机,是他们带动了兵团农机的发展,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作为后辈的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和激励。学习他们吃苦的精神,为兵团农机的蓬勃发展不懈奋斗。
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系列——李进江篇
老农机专家访谈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7月21日上午10点,新葡的京集团8814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三下乡”团队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农机技术推广站,对推广站站长李进江进行专访。
当被问及如何与农业机械结缘时,李站长向我们讲述道,从1980年高考结束后他就进入了石河子农机校,在学生期间,他攻读了三年农机化专业。毕业后,遵循国家当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孤身一人来到了兵团农八师一三四团16连队,从1983年底至2000年一直在团机务科从事机务工作,之后到石河子农机推广站,从事农机推广工作20余年。
谈到工作环境问题,李站长表示:连队宿舍简陋,大家都住在机务区,苦中作乐。他分别从棉花播种、棉花打顶、残膜回收等方面的农业机械技术装备推广进行了介绍,其中,棉花播种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
“农机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农业生产率、提升农产品产量方面”,李站长坦言,起初棉花产量很低,研制、试验、推广、应用铺膜铺管精量播种机过程曲折,初期是由机务老师傅负责整机的研制工作,刚开始整机只能实现条播作业功能,1983年地膜之年来临,铺膜作业功能应运而生,地膜铺下去之后,人工放苗,手拿小铁钩,按照要求的株距,钩出膜孔,由于人工放苗膜孔大小不一,导致降低亩保苗株数,从而降低了产量;在没产生节水滴灌技术之前,土地耕作完成后要进行大面积人工灌水,等到墒情适宜后再进行机械播种。经过一代又一代农机人对棉花播种机的反复研制与试验,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棉花铺膜铺管精量播种机,能够一次性完成膜床镇压、铺放滴灌带、铺膜、压膜、膜上覆土、膜上打孔精量播种、种行镇压和封土等工序。
“我国农业机械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庞大,但真正根植到农机行业的并不多”,李站长表达了担忧。同时,他建议“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行业大背景下,农机教育尤其需要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等环节,以适应市场农业的发展需求,推动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李站长希望,农机专业的学生应该一直以农机人“责任、创新、合作、实干”的农机精神鞭策自己,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发扬农机人的实干精神,让农机精神嵌入血脉,为农机企业创造价值,为兵团农机事业贡献力量。
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系列——王序俭篇
2021年7月19日,新葡的京集团8814暑期“三下乡”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实践团对新疆农垦科学院王序俭老师进行了专访。
我们了解到,1978年,王序俭老师就读于八一农学院,1982年毕业之后就进入新疆农垦科学院从事农业机械工作。王老师出身在农民家庭,打小就想着怎么能开上拖拉机,怎么能用拖拉机代替牛马来拉着机具在地里工作。在刚工作的那年,正好是文革结束不久,工作条件极差,百业待兴。当时,绘图工具只有丁字尺、三角板等,作图效率低下而且精度差,可用资料极少,若是能借来一本资料,都将视若珍宝。在工作30多年以来,王老师获得各种奖励20多项,谈到他最引以为傲的机械,便是联合整地机。王老师骄傲地说道,该机具在1998年开始大量推广,好评不断,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甚至在未来十年,都不会有新的机具来代替它,说到这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且自信的笑容。
在谈到对从事农业机械的工作者寄语和期望时,王老师说,“那必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工作时,不仅一身土,还有一身油”,他还说,农业机械不是靠理论来解决问题的,一定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在田间做实验,以此来完善机具的每一个部分。此次访谈之后,对王老师只有满满的敬佩,兵团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农机专家在,所以兵团农机才能快速发展。他们把他们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兵团,是他们带动了兵团农机的发展,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是开拓者,是荒地的耕耘者。作为农机人,我们要弘扬自强厚德、实干求真的江大精神,秉承责任担当,创新求真,实干奉献的农机精神,为兵团农机的发展不懈奋斗。时代赋予了青年责任,青年就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感想敢做敢拼,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成为国家的希望。以吾辈青春,护锦绣中华。
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系列——徐正太篇
2021年7月20日,新葡的京集团8814暑期“三下乡”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实践团赴奎屯市对原七师125团修造厂技术负责人徐正太老师进行专题采访。据徐老师讲述,1975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工农兵的身份进入奎屯农学院农机系进行学习;1978年,他毅然返回修造厂带领工人继续为兵团的屯垦事业服务。
工作之初,修造厂的条件非常艰苦,徐老师为我们举例说:“当时修造厂的机床太老旧,也买不起新机床,于是和厂里的工人一起在地下挖出模型,再用铁水浇铸而成,然后又找乌鲁木齐农机厂帮忙加工,这才造出了第一台新机床。”这也为我们展现了前辈们排除万难的那股劲头,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紧接着,徐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令他铭记一生的一件事。1981年,新疆开始对棉花地进行铺膜,然而人工铺膜非常的费时费力,团厂领导便命令修造厂改造出一台铺膜机。徐老师接到命令后便带领工人将一台播种机进行改造,但时间有限,他们只能不眠不休的工作。但是现场会当天机器进地工作之后,地膜的铺设质量非常差,甚至有些地膜碎片直接飞到了树梢上面。虽然团场的领导体恤他们的辛苦并未进行责骂,但是大家依然十分自责,誓要在铺膜机方面做出成就,于是便数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一些成果。
最后,徐老师对我们的两点期望:第一,希望我们科研工作者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第二,我们国家现在非常缺乏基层农机技术员,希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做一个有理想、要抱负、有高度责任心、有向农机事业献身精神的人。最后,希望年轻人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农机事业!
文章来源:新葡的京集团8814寻访兵团农机与农机专家背后的故事实践团